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家长 → 正文
家长

青春期家庭性教育问题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13 8:23:14   作者:边翠霞 浏览次数:3395

 

(一)青春期家庭性教育的优势
近年来,青春期性教育以其在少年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关注的焦点大多在学校教育,对于青春期家庭性教育则重视不够。其实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与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相比,家庭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
、个别性
学校教育针对的是群体,注重的是普遍性。而性问题本身具有高度的个体性与隐性,每个儿童性成熟的年龄不同,他们对于性的疑问也各不相同,而且出于害羞的心理,大多数学生并不愿意将自己的问题公之于众。所以,在青春期性教育问题上,不仅要集体教育,更需要根据学生的个别问题加以具体指导,但就学校教育的特点以当前学校性教育的开展的状况来看,真正做到个别指导还很难。这就使得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而家庭则不同,每个家长面对的只是自己的一个孩子,在交往的频率、观察的细致性、了解的深度上,家长都远胜过老师,而且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比较亲近、随意,不象教师与学生之间那么正式,所以对于有些不便向教师提及的涉及自身的问题,如自身的生理变化、恋爱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等,如果你和孩子亲子关系搞的好的话,孩子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家长提出,而家长也可以基于对孩子的深刻了解,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具体指导。家庭教育的个别性特点正好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提高青春期性教育的效果。
    2
、示范性
   
各位家长,所谓性教育,并不仅仅指的是某些生理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人格培养。青春期性教育不同于幼儿和儿童时期的性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性的启蒙教育。它除了教给青少年系统的性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正确认识两性性别角色的特殊含义,以完善自己的个性着手,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男性或女性;以及如何处理两性之间的交往,正确对待友谊,爱情与婚姻。美满的家庭生活本身便是一种最好的性教育。家庭是两性之间婚姻关系的产物,父母不仅扮演男、女两性的角色,也扮演着夫、妻和教育者的角色。子女对性别角色的学习,对异性的态度不仅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正确教导,也同样来源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父母如何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如何对待婚姻与家庭都在无形中对子女有着示范作用。比如,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体贴与关怀、以及适当的爱的表示,如拥抱、亲吻等等,都会让孩子体验到温馨而自然的情感。父母双方相互支持、共同追求事业的成功,也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懂得新时代的男女是独立、平等的,都有权力为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的发展而奋斗,实现一种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的性态度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性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起学术性教育来,更加深刻而持久,更加有助于健康的性观念的形成。
   
从理论上说,家庭青春期性教育中确有其优势,它在青春期性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无法替代的。但实际上,家庭在青春期性教育中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从最基本的性知识的传授上就可略见一斑。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2〕,在回答你的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哪里这一问题时,选择父母的仅占35.6%,排在书刊杂志(58.9%)、课堂教育(50.4%)、同学朋友(46.3%)之后。
(二)青春期家庭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家长自身的缺陷
   
1)错误的观念
家长是家庭性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对于性教育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家庭性教育的实施。当前青春期家庭性教育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家长错误的性教育观念。
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懂为美论。有些家长认为性是不纯洁、不道德的,总觉得孩子如果知道了关于性的知识,就会不纯洁了,还是不懂为好。所以这些家长平时总是尽量回避这些问题,孩子因好奇而偶尔问到性问题时,家长便会大惊失色,认为孩子不学好而加以严厉训斥。
(2)诱发论。这种观点是与第一种观点一脉相承的。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不知道性知识还好,知道了便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诱导他们去尝试,导致不良后果。这与社会上某些反对性教育者的论调是一致的。
(3)自然知道论。有些家长觉得,性教育不必专门进行,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知道了。自己也没有受过性教育,不也生儿育女,过得挺好吗。再说了,孩子真的不知道,可以通过教师或自己看书获得知识。因此,这类父母在性教育上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孩子有问则答,不问则罢,从不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教育。
2)心理障碍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他们能够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也觉得自己应担负起这个责任,但是总感到难为情,觉得谈到性是羞于见人的问题,因而难以启齿。所以,他们虽有良好的愿望,但却难以逾越自己的心理障碍,无形中失去了教育的机会。
   
3)知识准备不足
   
性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性知识的传播,还包括性心理、性道德的培养,所以要求父母不仅具备科学的性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针对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这一要求一时还难以达到。
   
另外,对于家庭性教育研究的不足也造成家长在性教育上的诸多困惑。如教育的时机,内容的深浅,以及适当的教育方式等,这些问题在性教育研究中尚未达成共识,因而难以对家庭性教育的实践产生指导作用。
    2
、亲子关系面临危机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对于性教育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性问题不象其它问题那么具有公开性,容易与他人进行沟通。对于青春期的儿童来说,它具有很强的隐密性。他们往往对一般人羞于提及,只有对于关系十分密切的人才会坦言相告。他们只有确定父母对他们提出的性问题会严肃而认真地加以对待,并提供切实而有效的指导时,才会主动寻求帮助。所以,性教育对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亲密程度的要求比其它教育要高。它不仅要求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有威信,同时也要求父母和子女之间要有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关系。
   
但是,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却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上边我也曾谈到过),父母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形成国内外学者所称谓的危机期,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们被人民予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青春期是儿童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过渡阶段。他们渴望独立,摆脱父母的束缚,舍弃对父母的依赖。因此,他们已不像儿童期那样对父母顺从、听话,无话不谈,他们希望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但父母并没有随着子女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往往对子女的这种转变缺乏心理准备,仍然把子女视为不懂事的小孩子,在教育方式上也一如既往地过度保护、干涉。子女新的要求与父母旧的做法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这种亲子关系的巨变使得措手不及的父母在教育上处于被动地位,连一般的教育都难以进行,更不必说性教育了。
   
此外,青春期儿童心理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闭锁性,他们的心理活动趋向内隐,不再象童年期那么直爽和坦率,心里话很少对父母说,热衷于记日记或向亲密朋友倾吐,且往往片面地认为只有摆说父母的管教,才算是独立,这样就妨碍了父母对孩子的深入了解;难以采取及时而育效的教育对策,而这往往又被青春期孩子视为父母不理解他们,进一步激化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对立。
   
青春期性教育的迫切性与青春期亲子关系的急剧变化,使广大家长徘徊于想教育却又难以教育的尴尬境地,这是青春期家庭性教育面临的最现实的困难。
       
(三)青春期家庭性教育的对策
    1
、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
    “
从性教育的发展历史看,起初它是针对青少年在性方面暴露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只被理解为关于性的卫生知识的教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性教育被赋予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性教育已被视为一种人格教育,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性教育专家正在走向一致。这从他们对于性教育目的的表述就可看出来。国外的专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男性或新女性,使生命发展成为健全而富有创造性的个体。同时,性教育应是给予男性或女性对同性及异性朋友、伴侣了解、尊重、奉献并负责任的教育。中国的研究者则认为性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性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让他们理解性的本质及社会功能,培养他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正确同异性交往,缩短其社会成熟的进程。国内外学者对性教育的理解,早已突破了生理的层次,达到社会和人性相结合的高度。因此,性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以适应社会和家庭生活的重要途径。这样来认识性教育,家长就会以严肃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
   
青春期是以性的成熟为标志的,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要帮助青少年从儿童发展为一个成人,性教育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所谓不懂为美论自然知道论反映了一种消极被动的性教育观,应予以摒弃。诱发沦虽有一定依据,但与性教育的正面启发和正确引导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相比较,则显得小得多,甚至完全被消除。因为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儿童节制,养成对性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从而避免不合理的性的实践。退一步说,即使家长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孩子也会出于好奇心从其它途径获得性知识,如果这些性知识不正确,那么后果则更为严重。所以家长应树立自信心,坚信对子女传授性知识是正确的,并不是可耻或害羞的事情,如此,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对性的正确而又积极的态度。
    2
、家长要抓住教育的主动权
   
面对孩子们对性教育的迫切需要,家长不能视而不见或消极等待,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这个重任。家长能否掌握性教育的主动权,是关系到家庭性教育能否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因素。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抓住这种主动权。
   
1)家长要主动改善亲子关系
   
青春期虽然被称为亲子关系的危机期,但并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教育方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父母耍调整自己对孩子的看法,将孩子视为有独立思想的成人,与他们平等地探讨一些问题,让他们参与家庭事务的决定,赋与他们一定的责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应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孩子独自处理自己的事。父母有意见,不要用命令式的,居高临下的口气,而要尽可能地采取建议、商讨的方式。如果父母能及早、主动地在教养方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亲子关系便会安然地度过危险期。父母会重新赢得子女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这种尊重和信任不象儿童时期那样多少带有些盲目性,而是少年理性认识的结果,它会大大加强教育的效果。如果家长不了解这种变化,仍然采取过去的包办、干涉的做法,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处处与父母作对,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等到父母觉察到这种矛盾,力图重新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不得不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了。
   
2)家长要及早、正确地进行性教育
   
在青春期性教育时间上,对初中生而言,要贯穿初中4年教育的始终。现在,由于孩子们的青春期生理发育呈提前趋势,造成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状况(有关调查显示:现在我国女孩第一次月经的平均年龄,由十年前的十三点三八岁提前至十二点二八岁,男孩第一次遗精的平均年龄由十四点四三岁提前至十三点六六岁。朦胧的性意识开始觉醒)。针对这种情况,作为父母应引起高度重视,可以利用适当的时机,向孩子讲解一些青春期会出现的生理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意义。母亲可向女儿讲月经,父亲可向儿子讲遗精,并告诉他们,这标志着他们已经是大人了,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促进孩子心理成熟,让孩子有心理准备,以免在出现这一现象时惊慌失措,误以为染上了某种可伯的疾病,造成心理负担,有调查表明:当射精现象出现和初潮来临时,大多数孩子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生理及性知识。以女生为例,56.3%的女生在初潮时没有心理准备,当月经初潮时22.8%的女生不如道女孩到一定年龄会来月经,如果家长事先对孩子讲一下这方面的事情的话,这种状况就可以避免了。及早教育的第二个好处是避免孩子因好奇而以其它途径获得不正确的性知识。
   
在青春期性教育的正确性上,首先体现为内容的正确性。家长要向孩子传授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样就可以提高孩子对大众传媒中各种性观念的辨别能力,增强对不良性观念的免疫力。这比单纯禁止孩子接触性信息的做法要积极、有效得多。正确性的第二个表现体现在方法上。由于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闭锁性的特点,影响了父母对子女生理与心理状态的深入了解,也造成一些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运用的困难。这时父母不可急躁,采用强行逼问或偷看日记等方法,而应在主动改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采用一些迂回战术。一方面,父母可利用自己正确的一言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绘孩子以良好的、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父母要仔细观察子女的一举一动,主动找孩子聊天,以把握孩子的心理状况。如果发现子女出现了某些问题需要加以引导而又不便直接谈话的时候,父母可向孩子推荐某些性知识和性教育的书籍,或引导孩子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剧等,有意识地就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之,家长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和创造教育机会,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不能因为青春期性教育的种种困难,就放弃自己教育的责任。




你还没有登录! 备注:(最多输入900个字,您已经输入0个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