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家长 → 正文
家长

论 习 惯(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13 8:26:31   作者:边翠霞 浏览次数:3345

 

四、影响孩子习惯养成的因素
   
孩子在自身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习惯养成的是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播媒介这四种环境或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多、更大。父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一对夫妇有三个可爱的孩子,都乖巧伶俐,学习很是自觉,因此这对夫妇深得邻居羡慕。 
   其实,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这对夫妇的用心教育下逐渐养成的。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大儿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经常和儿子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教孩子画画儿和识字,养成一起愉快游戏并学习的习惯。在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以后,一起学习的好习惯仍然保持着,哥哥读书时,弟弟就在旁边学画画儿,爸爸妈妈一有空就围在桌边跟他们一起学习。之后,又一个小妹妹出生了,妹妹渐渐长大,也跟着哥哥们开始自觉地学习。当妹妹开始在桌上学画画时,大哥哥就到另一张桌子上去独自学习。看到哥哥每天独自一人学习,弟弟妹妹们也跟样学样。没过多久,老二也自己找了一张专用的桌子,每天主动地学习。之后,最小的妹妹也在两个哥哥的榜样作用下,找了一张自己的桌子,开始独自学习起来。 
   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培养习惯应该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让孩子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同时,孩子的成长还会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同伴群体(也称同辈群体)是同龄人或同辈人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等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同伴群体对孩子的价值观、态度、志向和行为习惯等都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学校,同伴群体对孩子的影响几乎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事先没有计划和目的,孩子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某种习惯。 
    古希腊曾经流传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 
    18岁的少年海格立斯,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这时,他碰见了两位女神,一个叫恶德,一个叫美德恶德女神千方百计诱惑他去追求能使人享乐一生却有害他人的生活;美德女神则劝导他走为人类除害造福的道路。最后,海格立斯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呼唤,拒绝了恶德女神邪恶的诱惑,选择了始终为同胞做好事的人生之路。后来,海格立斯成长为被希腊人一直传颂着的英雄。 
    好的朋友犹如前进中的一盏明灯,能够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引他们更快地奔向正确的目标。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他的名著中说:以好人为友者,自己也能成为好人。好的朋友能够帮助人进步,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 
    当然,同伴群体和家庭、学校的影响是交织在一起的,可能增进或阻碍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同伴群体中养成的习惯可能强化或补偿了家庭或学校的习惯,也可能与家庭或学校的要求相冲突。 
   父母是环境的一部分,好朋友也是环境的一部分。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要多给孩子一些向同伴学习的机会,有意识地选择孩子的同伴群体,指导孩子的价值取向。 
   除此之外,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日益重要,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少年儿童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它们以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决定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恶棍、善良与邪恶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少年儿童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着其中的思想观念、模仿着其中的行为方式,在有意或无意中形成了一些良好的或不良的习惯。 
    比如说孩子都爱看动画片,经常一看起来就不吃饭、不睡觉,看得特别来劲,越是年龄低的孩子越是爱看。很多大人会为此着急,觉得那没什么好看的,而且耽误学习。但事实上,好的动画片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是不可多得的好媒介。 
    现在网络已经进入大部分孩子的生活,网络上丰富、新奇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让孩子为此痴迷,网络上不乏很多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益的事物,可以锻炼孩子的认知、探索能力,但同时也充斥着很多不适宜孩子的内容,如一些色情的、暴力的东西,这些反面的东西也会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滋生某些坏习惯,因此,家长应该指导孩子有选择地接触媒介。 
五、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教育上同样有着深刻的论断。他曾俏皮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那么什么是所留下的呢?只要我们稍加思考,不难发现,只有习惯是永远忘不掉的,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行为,而只有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说:培养习惯才是真正的教育。 
    培根认为培养良好习惯应该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他说:毫无疑问,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直截了当地说: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  
    日本的教育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比如,日本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会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坐着等爸爸妈妈把桌子、椅子摆好,端上饭来,即使是45岁的小女孩也知道要搬凳子,帮爸爸妈妈递递碗筷什么的。 
    在日本的幼稚园餐厅,你可以看到有6岁的小孩在打饭,因为每个班的饭都要到一个大的餐厅去领,他们挎着饭筐,迈着歪歪斜斜的步子,到一个大的餐厅去领。还有的8岁孩子主动给大家盛饭,半勺倒进碗里,另半勺却倒在地上去了。但是没人管他,没人嫌他碍手碍脚,这就给孩子从小培养独立的习惯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我国的教育对儿童习惯的培养则相对欠缺。从最平常的一个表情——“微笑说起,你会发现,欧美的人微笑很多,而中国人则不然,脸上总是木木的。其实微笑就是一种文明的习惯,要学会文明地待人接物,就首先要学会微笑待人。其实微笑就是一种从小培养的习惯,一个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人更容易给人好感。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很多的孩子在一些日常的细小行为习惯上都不加注意,我国社会经济日渐开放,与外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却在影响着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 
    有一个小伙子长得高大英俊,中专毕业后,进入了当地的一家高档宾馆当服务员。 
    有一天,他从总经理门前走过,被总经理叫住了:小伙子,过来。他一看总经理叫他,心里顿时觉得挺激动。在五星级饭店,一个总经理不大容易跟一个员工交谈的。 
总经理问:小伙子,你会走路吗?”   “会呀,我这不就是在走路?小伙子满脸疑惑地回答。总经理说:那你走一遍给我看看。”  小伙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地走了一个来回。总经理说:走路就要有走路的样子,你这样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是不是不太好看?你站着,看我来给你走一遍。”  
    总经理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但是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只见他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稳稳当当地走了一个来回,然后告诉小伙子:这叫走路。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家练习走路。练好了,你就来上班,练不好,就不用再来了。”  
    看到这里,不知各位家长有没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你们有刻意地去培养过孩子这些细微的小习惯吗? 
    这样的故事还可以讲出很多。我们可以发现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好的和好的,几乎都跟教育有关,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忽略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太重视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分数怎么样,名次怎么样。实际上,一个人的习惯是什么样可能更重要。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孩子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等他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好习惯成了自然的行为,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作为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更是应该把习惯培养放在第一位。
六、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要抓住关键期
    习惯的培养有其固有的特点,只有掌握习惯形成的规律,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纠正坏习惯。 
   我们天生能历久不忘孩提时期的印象,如同新器皿一经染上气味,其味经久不变,纯白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其色久不能改;越是令人讨厌的习惯,越是牢不可破……正是从这样的实践中养成了习惯,以后就变成了天性。   ——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 
   昆体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孩提时期养成的习惯最为牢固,这种影响可以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在我国,也有一句人尽皆知的俗语是“3岁看大,7岁看老,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性格,三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个时期如果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他就可以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假若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那么,以后再进行矫正就困难了。 
    研究表明,幼儿期(3岁~6岁)、童年期(7岁~12岁)、少年期(13岁~1617岁)都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探明了人的某些具体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比如,3岁~5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岁~7岁是儿童动作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而12岁~15岁是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等等。因此,在习惯的培养中,我们应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中的这些规律和特点,在儿童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其养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人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也是矫治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期。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也是矫正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习惯培养的好时机。正如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而来。”  
    做个成功的人是很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儿童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七、命有明确的目标
   父母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孩子就有了目标,也知道不同的场合、时间该做什么了。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更要形象、直观、具体地提出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要让您的要求看得见、摸得着。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具体要求和具体操作步骤,父母提出的要求仅仅是条款、是概念,孩子会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去做。 
    例如,父母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就应该告诉孩子每天把自己屋子的地板扫干净,要每天自己叠好被子,整理好自己的书桌,而不要只是抱怨孩子太懒,不知道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要给孩子规定明确的任务,孩子才可以按照父母的规定去做。 
    再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就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规定:看书眼睛距书要离开一尺,不要躺在床上看书,每天定时做眼保健操,看电视要离开两米远,每次上网、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等等。提出这些要求之后,父母还要认真监督,发现孩子有放松的时候要及时提醒。这样日积月累,好习惯就会养成。 
    有一个女孩子,刚上初中很多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存在着贪玩、自觉性较差、晚上不能按时睡觉等缺点,时间利用得也不好,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此,她的母亲根据孩子做不好的几件事情,设计一个周考核表。表上共有5项内容,都是每天要做的事情,执行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包括:早晨起床、完成家庭作业、练琴情况、在家情况、晚上上床睡觉情况。 
    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规定,早晨起床这一项,对她的要求是:按时起床,不能晚,也不能太早;起床后穿衣服动作要快,洗漱及吃早饭动作要快;晚上按时上床,上床后不说话,尽快入睡等等。按照每天表现情况打分,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一周满分为125分。一周得100分以上,给一种奖励;112分以上,给予奖励。3周过去后,小女孩的坏习惯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很具体,她用考核表的形式来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习惯养成的第二步是要有切实可行的绝妙方法,从头到尾都要做到具体细致。 
    李轩:我要养成按时做值日的好习惯。我早晨起床比较晚,有时来不及做值日。我改正的方法是:前一天晚上调好闹钟,第二天比平时提前20分钟起床,做到准时到校。 
    楠楠:我现在还不够文明,我的目标是不再骂人。我改正的方法是: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说脏话,就是在生气的时候也要做到有话好好说。 
    小雅:我的不足是经常忘带作业,我要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我的方法是:每天写完作业马上把本放回书包,晚上再检查一遍。 
惠琴:我的目标是养成上课铃响,座位上坐好的好习惯,现在我有时还做不到。我改正的方法是:课间休息时不去很远的地方,在没打铃之前先回到座位附近活动。 
 孩子们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如此具体,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同学都变得比以前更爱学习,也更守纪律了。可见,只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在培养习惯时才会有章可循,好习惯也才能一步步培养起来。



你还没有登录! 备注:(最多输入900个字,您已经输入0个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