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师 → 正文
教师

语文教学与心育渗透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0/27 10:54:03   作者:张艳 浏览次数:3334

 

语文教学与心育渗透
[摘要]语文教学中必然渗透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语文课程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特点上有共通性;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上有兼容性;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人文性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良好的平台;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具有全面性;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心育;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必然自觉地、不自觉地,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渗透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可能性。
这是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语文为基础。很难想像如果缺少了这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行;反之,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交际活动,在交际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再则,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一定的文化为载体,语文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其教学的过程就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心理也必然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语文课程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特点上有共通性。
共通之一,都注重正确价值取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尤其要正确。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在一定的价值取向指引下,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产生符合价值准则的健康心理的活动。       
共通之二,都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材料的熏陶渐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独特的个体体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注重个体的实践、体验,这种教育不是灌输、说教的政治思想教育,而是通过辅导、咨询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触发、领悟、自助,对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有着高效而愉悦的适应能力。
三、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上有兼容性。
在教育目标上,语文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滋生的情感体验接受作品中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体验成功的乐趣,调整心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品质。
在与环境的关系上,语文教育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化要有吸取全人类文化营养的心胸。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要主动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生生活,新的变化,尤其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用开放的心态来接纳。
在与他人的关系上,语文学习除了注重阅读中的个体体验,也注重在日常的交际活动及其他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的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了与交往、善于交往,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状态,积极体验他人情感,在应对中体验自己的情感,形成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人文性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良好的平台。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学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正是说明了语文资源的丰富性。丰富的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源泉活水。
语文教材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内容大多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高尚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教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具有全面性。
1.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达到规定的量,如在四个学段的识字量和写字量分别达到1600 ~ 1800800~1000250020003000250035003000个。而且,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在学习中能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的同时,提高观察力,注意力,和自我控制的意志品质。
2.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想像,再现美好的情境,丰富故事的内容,关心人物命运,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关心自然,关注生命,乐于交流的心理倾向。
诵读诗歌,加强诵读的节奏、声调、韵律的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想像意境,体味内容,体验情感,升华人格。
阅读叙事性文学作品,通过复述、续写等方式,指导学生联想、想象,感受作品中深冬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对优秀人物的情感产生同理心,从他们的性格品质中得到激励。对文学形象能明确表达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对作品内涵能初步领悟,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能力。
阅读简单的论文在发现材料与观点的联系中,进行逻辑推理,辩证地思维,全面看问题,提高对困难的耐挫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新环境新变化的调控适应能力。
阅读科技作品,重点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3.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白写作的目的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不断的写读写笔记、记日记和习作训练中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在有创意的表达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素材的积累过程中,关注自然、社会、生命,增加体验,提高认识,适应生活,培养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习作时袒露心怀,真诚分享写作的感受,沟通各自的见解,培养乐于交往的情感和善于交往的能力。
4.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的指导和实际训练使学生乐于交流,乐于合作,养成认真倾听他人的习惯,提高感受他人情感、认识他人情感的能力;对不同的看法能尊重、理解对方,学会宽容、接纳,在口语表达的技巧训练中,培养思维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自信心。
5.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整合语文资源,精心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乐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通过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搜集信息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辨别是非善恶,解决自我的心理困扰和障碍;教师要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健康独特的个性品质。
六、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坚持语文素质为主,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不可喧宾夺主上成心理健康课。
2)坚持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原则。语文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染学生,学生在对文学形象和意境的感悟中得到熏陶、启迪,心理的变化是潜在的深刻的,切不可强加说教上成思想教育课。
3)坚持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心理现状相结合渗透原则。语文教学有既定的目标和内容,渗授心理健康教育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以为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穿个靴、戴个帽”就以是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现状,针对心理问题,结合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切入点有时是可预设的,但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因此,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机智,在教学中随机应变、应机渗透。
4)坚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语文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课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更提倡启发式、讨论式,要沟通课堂内外,整合语文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坚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自主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月第一版;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叶一舵中国教育学刊 2004年第3



你还没有登录! 备注:(最多输入900个字,您已经输入0个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