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史教研组 → 正文
历史教研组

历史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来源:   发布时间:2010/6/9 11:49:45   作者:王希山 浏览次数:10822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3.6
周次
1
 
办公室
记录人
初一李晓敏 初二张初三耿秀丽
认真制定落实今学期教研活动计划
加强备课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1.今学期我组按照学校计划,认真抓好集体备课,逐步做到 “四定”、“四同”,“四定”即定制度、定时间、定内容、定任务。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组工作的一项制度,写入每学期的教研组计划中。每周用2个小时作为集体备课的时间。集体备课的内容一般定为:(1)分析研究教材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2)分析交流所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3)交流教学体会和有关新近信息;(4)教材后面的思考与练习怎样处理。由备课组长提前将备课专题分配给中心发言人,由中心发言人交流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堂教学框架的构想,其他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利用集体备课,丰富课堂教学,是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工作。要做到认真组织备课,分解教学过程,从细节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通过“四定”做到“四同”,即同课头的教师在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作业处理和考试考核上基本相同,最终形成备课组的基础教案。备课组成员根据各自教学班级的具体情况,对基础教案进行适当调整,以做到因材施教。
2.抓好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落实考试制度,做好成绩分析 (1)认真组织每一课达标试卷,备课组集体研究,精选试题,突出重点,难易适度。(2)认真批改、认真分析、认真评讲,做好成绩统计。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完善课堂教学。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开展研讨历史新课程标准活动,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3.20
周次
2
 
办公室
记录人
初一李晓敏 初二张初三耿秀丽
2最可爱的人
 
 
 
 
 
 
 
 
教学重点 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跟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 教师导入: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结合讲解《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前中国东部形势》图,设问:如果你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无动于衷?任人欺负?·组织学生朗诵课本第6页《文献资料》,体会毛泽东的英明睿智。
2. 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后,由谁首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3. 要求学生在《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图上圈出五次战役的相关地名,完成《历史填图册》第4页第2题。(第一次战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战役的宁远、五老,第三次战役的上甘岭,第四次战役的横里,第五次战役的县里。)
·指导学生观看第10页“自由阅读卡·三八线”,体会人民军队战胜强敌的自豪感。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 你知道哪些志愿军的动人事迹?(根据所剩时间,让若干名学生讲故事,最好有人补充介绍毛岸英、罗盛教、《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等人事迹。)
2 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
 3 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
 4 根据第9页“动脑筋”: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练习巩固
1 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
根据第7页“动脑筋”:
3 完成《历史填图册》3——4页习题。其中最后一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4 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土地改革》。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4.10
周次
3
 
办公室
记录人
初一李晓敏 初二张初三耿秀丽
11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教学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自愿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王昭君。)
2 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民族区域实行的自治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的关系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组织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5页第1、2题。
各民族共同发展
1学生阅读53页相关课文,回答:请你以藏族、达斡尔族、傣族为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2指导学生联系历史填图册第6页的两幅地图中,说出当时为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名称。(克拉玛依油田、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包头钢铁公司等。)
3引导学生观看本课插图,回答:这些插图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4根据54页“动脑筋”,从孔繁森的先进事迹中,说说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提倡?(忠诚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等。)
练习巩固
1根据55页“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完成连线。(可以通过讨论,先把能够确定的答案连起来,然后在教师介绍下,连接剩下部分。)
2完成课本55页“练一练”:应选A(见课本52页。)
3完成《历史填图册》15页剩余题目。
4完成《新学案》29页[自我测评 题。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4.24
周次
4
 
办公室
记录人
初一李晓敏 初二张初三耿秀丽
13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A. 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B. 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A. 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B.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E.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日益密切的交往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2组织学生根据64页“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3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33——34页[知识网络]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完成[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64页连“练一练”,应选A(只有①②两项是文件上写明的,③④两项未见诸文字。)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历史填图册》第18页。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5.15
周次
6
 
办公室
记录人
初一李晓敏 初二张初三耿秀丽
1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美国霸权的本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相关知识: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根据第1页“导入框”,讨论回答:
1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什么不许美国代表与中国代表握手?(朝鲜战争期间,中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中国人民志愿军把侵朝的美军打得焦头烂额。所以杜勒斯十分敌视中国。)
2那位史密斯实在抑制不住对周恩来的敬佩,采取什么举动表示自己的心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可以分解为以下小题目提问、回答。)
2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缅甸、印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进行“接龙”活动)
4这些原则的意义怎么样?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2遇到了什么困难?(这次会议的参加者是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都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但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3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4根据74页“动脑筋”: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5指导学生综合71页“导言框”和75页“自由阅读卡”有关日内瓦会议的材料,进一步体验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
练习巩固
1完成作业:填充图册第20页。
2课本第74页“练一练”:填入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3根据新学案38——40页,梳理[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归纳周恩来在建国初期外交活动的主要贡献: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5.29
周次
7
 
办公室
记录人
初一李晓敏 初二张初三耿秀丽
17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重点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两弹一星”
 1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2 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
 3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4课本介绍了另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谁?(袁隆平)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88页插图,体会袁隆平坚持田间劳作的精神。组织讨论:
 1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
 2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3结合课本88页“练一练”,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A. 原子弹爆炸成功; B. 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C. 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4 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A.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B.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C. 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3页“练一练”各题。
   2根据《新学案》45——46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3按组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个人学习心得,根据下表进行自我测评,由小组其他同学将评语登入《历史学习记录卡》: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6.12
周次
8
 
办公室
记录人
初一李晓敏 初二张初三耿秀丽
20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教学重点 文艺作品在人民生活中所拥有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事业的成长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面旗帜
教学难点 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文学的繁荣
1为什么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人了新的时代?
2为什么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3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源于社会而奉献于社会,取之于人民而回报给人民。)
艺术的发展
1你知道哪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方面的形式,还有音乐、影视、戏剧、舞蹈、杂技、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形式。)
2根据100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A.为什么郭沫若的历史剧《武则天》演出时,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
3请一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100页“文献资料·艾青的诗句”,提问:这些诗句中的“出发”和“到达”说明了作者的心境怎么样?
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比赛项目取得哪些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2发展体育运动除了在比赛场上为国争光之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练习巩固
1关于课本103页的“练一练”,应提示学生分三点回答:
2完成《历史填图册》26页的题目。
3根据《新学案》55——56页 [知识网络]梳理本课历史线索,完成[自我测评]。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6.26
周次
9
 
办公室
记录人
李晓敏  耿秀丽
2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改革就业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衣食住行的变迁
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很单调,而且要凭“布票”购买衣服。)
2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不仅用来遮羞御寒,而且可以展示个性、显示风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1现在大家“吃”的怎样?(不但能够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2根据110页“动脑筋”:怎样看待今昔饭桌上的野菜、粗粮?(过去用来充饥果腹,往往因为吃的太多而产生副作用——水肿、胃痛等;现在是用来搭配营养、调节口味的,属于时髦的“绿色食品”,有益健康。)
3指导学生观看110页插图,运用小字部分提供的数字和自己小组调查来的材料,通过“对白”形式,表演今昔住房的变化。4根据111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A. 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
1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
2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象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这样两全其美,练习巩固
1根据《新学案》58——60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你还没有登录! 备注:(最多输入900个字,您已经输入0个字了。)
文章图片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