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治教研组 → 正文
政治教研组

反思

来源:   发布时间:2010/4/27 16:59:00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4672
语文课程的目标包含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到《大雁归来》为翻译作品,其语言文字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译者的个性解读,显
然不可能全然以语言文字为依据去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但又不能离开课文空谈作者的思想
观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思考,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这无疑是有难度的,但也正因为此,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点思想深度,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设计的是从观察(大雁的飞翔、声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作者的思想观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

吉昌学箭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学苦练的纪昌。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纪昌学射》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有其区别与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除了人物的形象与精神之外,必有其深刻的寓言。课文几乎没有写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只是一句话“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与其说是“学射”不如说是“练眼”。那么课文为何不叫“纪昌练眼”呢?飞卫为什么一再强调纪昌练习眼力呢?抓住这一矛盾点,我引导孩子在体会了纪昌那么花功夫去练眼力后再去感悟这则寓言的深刻寓意: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体会更深。
《核舟记》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这节课,学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②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技艺。
要想达到上述的学习目的,就要清楚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湛;然后以空间为序具体加以说明;(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背。)最后概括总结。第三段是重点段落,应抓住人物的神情,隐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两膝,历历可数的念珠等细节,来体会雕刻品的精细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艺。进而领会本文的准确、简明的语言。
《枯叶蝴蝶》教后反思
       在执教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坚持在语文课中要品读语言,让学生在品读中悟哲理,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反思这节课,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加强了朗读指导,让朗读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生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停顿,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语言上的写作特点,在不停的朗读中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当然课堂不能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教”,还需要学生自主的“学”,“学贵在质疑”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增设了“质疑解疑”这一过程,给学生一个“问”的平台,让思想在这里得到碰撞,本节课我对“对话式课堂”进行了尝试,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发散思维,张扬个性,学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捕蝶者对话(与全人类对话),当然也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对话的天空里,情感得到升华,在对话的天空里,联系生活中人和事,感受徐迟《枯叶蝴蝶》所含哲理。
       本节课的末尾,让学生畅谈自己所得收获,在这个环节我读了一篇下水文《假如我是最后一只枯叶蝴蝶》,本来是配乐读,结果没有播放出来,是因为自己事先没有调试好,工作上不够严谨,下水文(这首小诗)是为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感悟哲理,本节课在这里得到升华,学生读中学写,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但由于自己的拖沓,加上本节课的容量过大,导致拖堂,这是在教学中最忌讳的错误,今后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我一定会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把教学任务安排到位,把时间利用好。 
 
社戏》教学反思

    
本单元为我们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第一篇是鲁迅先生写的《社戏》。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共同感受到了湘西人民端午日赛龙舟抢鸭子的热闹气分,也使学生欣赏到了作品中所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并初步认识了鲁迅的写作风格。

    
在大学时我们最怕讲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最深奥、最艰涩、最难懂,所以总是敬而远之。现在,没有了退路,只得硬着头皮去啃。只有把它啃透了,才敢站在讲台上讲给学生听,也才能对得起鲁迅先生。还好,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不艰涩,寓意也不是很深刻。相反,文章的语言充满了童年的活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湘西特有的水乡美景图,读来令人陶醉。

    
这篇课文我所设计的导语是通过解题来实现的。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大家看过戏没有?那么你们所了解的中国戏种有哪些?(学生答: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等)那请问:有没有人看过这样一种戏社戏?(教师板书,学生回答)好,待会老师会带领大家去看看社戏是个什么戏。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戏。大家来看这两个字,前面是个字,请大家迅速打开字典查看这个字的解释。(学生查:社,古代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好,的前面的那个字该是用来修饰和限制的,那么大家猜一猜社戏应该是用来干什么的戏?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进行理解)
 
《向沙漠进军》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去感知课文,谈收获,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并且在交流中,教师也便于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然后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例如体会词语的作用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感悟。结果让我惊喜的发现,在以往教学中我所教授的一些重难点,在学生的探究中迎刃而解,有些只需教师稍加点拨。整节课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大统一的信息储存过程,而是学生通过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筑知识意义和价值理念的过程,是师生乃至同学间在现实的交往互动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过程”。
 
 后进生教育反思
 
一、对学生要有无条件的爱
关于对学生无条件的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从人格心理的角度作出过卓越的解释。教师必须保持对学生“无条件关怀”。罗杰斯认为,学生得到人际关系中的诸如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敬等方面的关怀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对待学生要象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学习不好,落后,受到同学们的排斥,因而感到很坠落,我们作为老师的不要看不起他,当然理智会提醒我们,这些办法也是不可取的,但我们首先会提出极其必要的办法去挽救他,只用惩罚是不能救人的,需要教师的仁慈去感化他,表现在教师的耐心、冷静;诲人不倦表现为教师的所有教育手段的出发点都对学生的热爱。
二、提升素质,让师生在创新中共同成长
一个教师能否承担道德责任,与其专业水平密切相关,从古到今许多优秀教师,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凡的教育成就,无不与他们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密切相关,“没有教师的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要成为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我们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具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另外,我们不能嘲笑学生,即使他们在某些时候显得很笨或者表现不好,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他们,你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惊奇的感受。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放下“教鞭”,不给学生“冷眼”和“讥笑”,而以慈母般的爱温暖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可敬可亲,从而才从失败走向成功。
 
索镇一中
毕美春
2009.11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高兴得踏着轻松的脚步从教室中走出,并仍然沉浸在上课的乐趣中,《安塞腰鼓》的教学让我体验到了这种快乐。
我先用视频——西北安塞腰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烈的声响和剧烈翻飞的动作在一瞬间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几分钟后当我提问“安塞腰鼓给你带来哪些震撼”时,学生一片沸腾。“荒凉的背景”、“虎虎生机的动作”、“粗犷豪放、精神抖擞的表演”,他们的评价正好达到目的。我顺势一导,今天,就让我们在刘成章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安塞腰鼓那撼人心魄的魅力吧。接下来我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引导他们用心体会,大声朗读并在朗读后马上提问“你觉得课文写的好吗?好在哪里?”
学生有的回答“抒情的、形象的、有节奏和韵律的诗意的语言”,有的回答“语言有气势,用了短句、排比、反复,节奏快”,有的回答“联想和想象的运用使我感受到艺术的感染力”,有的回答“写动作、声音很传神”,有的回答“对生命、力量的赞颂;对家乡的热爱;表现挣脱束缚的渴望;表现阳刚之气;独特的民俗的表现。”
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为他们叫好之后,我又交给学生一个新的问题:“有一句话反复出现在文章中,你能找出来并体会它们不同的朗读方法吗?”学生很快找出来了。这时候,我不失时机,播放了朗读资料,配上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FLASH播放,让学生感知文章的感情的节奏和变换并提问:“你认为这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要求学生先自己朗读体验然后在结构、情感、与主旨的关系几个角度来思考。学生纷纷回答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最令我骄傲的是,他们中有人讲到“文章主旨句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中,但也让我喜出望外,因为我的教学目标中就有这么一项:让学生领悟并学会用间隔排比的方法,反复出现文章主旨句,来突出中心,形成鲜明的文章结构层次。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因势利导学生谈平时的写作感受。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平时实践运用不足,没有尝试过主旨句这种反复强调的写法,最令我想不到的是竟然有学生提出要求,要我布置一个与之相关的题目,在当晚的日记中就尝试运用。学生能这样主动寻求锻炼机会,这能不让人高兴吗?
走出教室的时候我想:当电化教学日益成为我们的辅助教学工具后,真正的追求应该不是手段而是教学效果,一切设计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氛围的亲切、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努力,那种滥而不精的幻灯片,除了让学生觉得我们的老师会运用电化教学之外就没别的效果的课件,是不是该退出的课堂?还有,那种把课堂上得十分“热闹”,一堂课下来,学生唱了,跳了,画了,讨论了,体验了,旁观的人却分辨不出到底是上语文课呢还是文体活动课,这种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教学是不是也应从多媒体手段中安静下来了?电化教学的推广已经走了好几年了,我忠心祝愿我们能更快的走向成熟,踏着坚定的步伐,来优化推广我们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同时,我也为我的学生自己悟出了“主旨句的间隔排比运用”而高兴,一篇再老的文章,无论你教过多少次,我们总能有新的发现和感受,有新的长进和收获!谢谢刘成章,谢谢《安塞腰鼓》!
 
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在上了《死海不死》这堂公开教学课后,经过认真反思,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较以往教学有所突破的地方:
1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创设积极质疑的机会。
在“学生质疑”这一环节中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帮助学生初步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让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担任主角,主持课堂,主动展示自己钻研课文的成绩,而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点评,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这就改变了由教师完全操控课堂的传统授课方式,取代了以往老师常扮演的讲解者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的气息浓厚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了,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活泼的课堂氛围。
2、教学过程条理清楚,注意落实教学目标。
如教师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中,改变由教师唱主角、一讲到底的方式,但为避免教学内容散而乱,又采取了以下做法:事先帮助学生梳理结构层次;小组分别承包某一段落重点质疑;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质疑表格前,迅速地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按段落次序排列;学生讨论释疑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或补充资料,以落实知识点。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师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在“学生质疑”这一环节之前先回顾、总结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质疑方式,并以演示来规范;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点评,对有质量的质疑给予肯定,对尚有不足的质疑提出修改意见,如“提问明确,不能使用不规范的用语,答题应针对性强,语言规范,表达思路明确”等方面,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质疑、释疑。
二、尚且不足、今后有待改进之处:
1、要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琢磨。在小组讨论质疑之前,应让学生先自行独立思考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教师不应为节约时间而省去这一环节,甚至催促他们,要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去钻研课文、圈划、批注。
2、教师在巡视学生讨论过程中要注意他们的想法,对所提的一些重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下一步更好地引导学生。
教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可适当引导、补充资料,但不用为了落实知识点而面面俱到,将预先准备好的内容一一引出,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防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我的后进生教育工作
张艳滨
抓住契机
时表扬学生,我们常常用甲学生之长去比乙学生之短,即所谓横向比较。对于后进生,则宜采用纵向比较,用他的今天同他的昨天比。学生一旦有进步,教师应抓住机会,及时表扬其进步点
毕作会级部倒数第五名,好像在学生的心目中他除了吃得多,再也没有其他的长处了,老师们几乎都已经把这个不会念书的孩子遗忘了。
那次数学课上他突然举手,我给了他发言的机会,他答得很精彩,我表扬了他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掌声送给了他,他憨厚地笑了笑,他并没有想到会受到老师的重视。一次简单的表扬竟在孩子心里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分饭的时候,我从讲台上踩了空,差一点从上面掉下来,一双有力的手扶了我一把,是他,那个学习不怎么样的梁俊;下了好大的雪,远在学校5里之外的梁俊早早来到学校,拿起扫帚默默地去了我们班的卫生区;考试期间许多学生忘记了去食堂领取餐具,其实我也忘记了,可是连续两天我们班的餐具都准时抬回了教室……虽然,他的作文文句不通,练习常有错误,但每次作业都不落下,他已在原有基础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一次小小的鼓励,可以成为后进生转变成长的契机。抓住时机进行表扬,会让孩子用及时的甘露在心底写下一份自信!
 
 
                 尊重爱好
转变后进生,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尊重其爱好,因势利导。
高尚是班上鼎鼎有名的调皮鬼。一个月给班上扣掉了16分。针对这样的后进生,我采取鼓励、表扬、激励三级表扬的方法。平时,我抽机会给他讲述她姐姐罗超认真学习的故事,点燃他求学习上进的火花;同时,称赞他的善良,记得在深秋的一天早上他看到我手上没有戴手套而把手冻得发紫,中午他从家里带来一副干净的劳保手套,并且深情地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爸妈上班时用的,洗得很干净,虽然不好看,但却能让你的手不冷。当时我的心不知有多么温暖: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一面,我真的想不到那个关心我的孩子居然是班上最调皮的一个。考试前,我对他加强课外辅导,还请他姐姐在双休日帮他补习功课。一段时间后,小罗的学习慢慢进步了,我在班会课上表扬他学习勤奋、知难而进的精神,也特别夸奖了他的善良令老师难以忘怀,那天我说得很动情。此后,我发现他以自己特有的一种自豪感推动着较强的学习兴趣。课上坐不住的现象减少了,举手回答问题的频率越来越高了,这次考试他的英语成绩考到了49分。
陶行知说过: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前石。点滴的创造故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感受到:对于差生,尤其是纪律、卫生甚至思想品质等方面双差的学生,不要把他从你身边推出去教育,要善于利用点滴的时事教育一个人,教育一批人。
 
 
 
 

(管理员)




你还没有登录! 备注:(最多输入900个字,您已经输入0个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