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家委会 → 正文
家委会

炉姑园以及炉姑传说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0/24 15:53:58   作者:王希山 浏览次数:5444

家委会课程开发

炉姑园以及炉姑传说

                                           2012.10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铁匠叫李冶子,住在临淄铁山附近一个叫冶里的村庄里。李冶子的锻冶技术十分高超,铸出的宝剑锋利无比,但他却不常铸剑,而是常为当地百姓铸造锋利的农具,以减轻人民耕作之劳苦,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李冶子有一个女儿名叫李娥,自小聪慧过人,贤孝无比,又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扶贫济困,练就了一副忠肝义胆。

一年春天,铁山附近来了一头铁牛,白天趴在地上纹丝不动,一到夜间铁牛便眼睛放出金光,奔腾起来,大片大片地啃食麦苗,糟蹋庄稼。不出一月时间,铁山一带方圆百里的麦苗全被啃光了。老百姓痛心不已,无奈再种上地瓜,可含辛茹苦栽下的地瓜秧,夜间又统统填到铁牛的肚子里去了。众百姓叫苦连天,联合起来惩罚铁牛。可是几千人围着铁牛束手无策,用手搬,搬不动;用铁棍打,棍折了;用铁锤敲,锤碎了……,各种办法使尽,都无济于事。眼看就要出现赤地千里,颗粒不收的年景了,百姓们怎么不着急?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命令李冶子,要他筑起大窑烧化铁牛。李冶子便带领工匠们在冶里村附近筑起了大窑。

大窑筑好了,择日点火。听说要把铁牛化为铁水,为民除害,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熊熊大火连续烧了七七四十九天,那铁牛还是安然无恙。齐王得知后,勃然大怒,限期三天烧化铁牛,否则就要砍掉李冶子及工匠们的头。君主口里无戏言哪!人们焦急如焚,工匠们垂头丧气,李冶子无计可施。

这年李娥14岁,自从人们开始火化铁牛,她便一直忙活在铁炉旁,又是拉风箱,又是添木炭,又是看火候,忙个不停,人也累瘦了。大伙儿劝她回家休息,可她见铁牛没化,说啥也不离开。到了第三天,铁牛还是安然无恙。炉姑守在炉旁,心思暗想,倘若铁牛化不了,它糟踏老百姓会更加疯狂,往后人们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她越想越伤心,眼泪噗噜噗噜地落下来,顺着面颊滴到了炉里。突然间,火苗冒的老高,不一会儿,只见铁牛的眼晴被烧红了;炉姑好生欢喜,便顺手摘下头巾扔进炉里,铁牛的头顶被烧红了;炉姑一愣,便又脱下鞋子扔进炉里,铁牛精的四蹄立刻烧红了;姑娘似乎明白了什么,顾不得害羞,又脱掉了衣服,扔进了炉里,只听“轰”的一声,炉里的火苗简直要冲上天,很快铁牛的全身都被烧红了。大伙一见,都高兴极了,可是烧了老半天,那铁牛还是老样子,光红不化。这是为什么?炉姑苦思冥想,莫非是要我搭上一条命才能毁掉铁牛吗?如果这样能把这作恶多端的铁牛化掉,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就是死了,我也心甘情愿。想到此,炉姑把心一横,两眼一闭,一纵身跳进了红炉里。铁牛立即化为铁水,一道金光冲天而起,人们看见李娥乘坐铁牛升天去了。

“炉姑啊!炉姑!你慢去”。人们齐声呼喊,长跪不起,天上乌云密布,风雷闪电,一时间大雨倾盆,被铁牛啃过的麦苗又发出了新芽。为了纪念她,人们建起了炉姑庙,让她世代享受香火。

炉姑的传说影响了桓台以及周边地区一代又一代人,人们通过口传的方式使炉姑的事迹代代相传,并将孝德精神发扬光大,多代帝王都对炉姑加以敕封,并拨重金修葺庙宇。

  炉姑传说以德孝为核心,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研究古齐文化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研究春秋战国时的冶炼工艺及发展历程、铁矿产分布特点等也有重要的意义。

 




你还没有登录! 备注:(最多输入900个字,您已经输入0个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