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舞蹈班 → 正文
舞蹈班

舞蹈班近期规划与措施

来源:   发布时间:2010/4/27 16:14:02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3787
儿童舞蹈近期规划和措施
一、一年内使本门课程规范化,系统化
措施:1、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反复修改教案,讲义,做到教案格式化。
      2、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如:课堂录像,学生创编过程的记录,实践活动的跟踪调查等。
      3、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取得更多有儿童舞蹈创编的一线小学、幼儿教师的加盟。
      4、落实和强化课程的实践环节,落实更多更好的课程实践基地,使围绕教学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具体化。
二、两年内使本门课程得以提升,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措施:1、推出本门课程讲义。
      2、注重成果展示以及实践环节的扩展,多参加公益活动。如福利院公益演出、“三下乡”专场演出等。
三、三年内使本门课程凸现精品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措施:1、抓紧相关教学和科研网络资源建设工作。
      2、与学院儿童语言创作、儿童歌曲创作、儿童手工创作几门课程强强联合,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儿童歌舞专场演出,并推出专辑。
 
 
 
舞蹈教育制度
普及型舞蹈教育制度,是一种舞蹈教育渗透在普通教育之中的制度,它与普通教育同步进行,教育覆盖面很宽。这种制度对于提高全民舞蹈文化水平,提高普通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对于开发青少年的智力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最早提倡和发展普及型舞蹈教育的国家是美国。美国自20世纪初以来小学、中学、大学都普遍设立了舞蹈课,并且不是作为一门特殊的选修课目,而是小、中、大学一贯到底的教育课程。他们的这一做法基于他们对舞蹈艺术的基本认识:“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系统里的舞蹈设置目标。初期属于体育范畴,认为舞蹈活动,可以强健身体,纠正姿态,调理肌肉,使动作准确。在心理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法律有帮助;对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有益处。因为舞蹈是一种运动,对学生来说,是比柔软体操更完备的一种课程。”这种教育制度下,人们把舞蹈当作一种文化,当作一门学问来对待。它不仅不会受到歧视,不会受到排挤,而且理所当然地同其他各种课程一样地受到尊重。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思想、文艺思想并不忽视普及。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就明确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直指导下的普及。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但就我国普及舞蹈教育而言,多年来普通教育都未把舞蹈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虽然在普通教育中,教育学家们都承认舞蹈的重要作用,但在中小学课业负担很重的情况下,舞蹈教育已很难走入学校教学的推广领域。教师与教材问题也成了普及型舞蹈教育难以一蹴而就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的改革开放,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原来那种封闭单纯的专业化舞蹈教育制度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国家开始重视舞蹈教育的普及,决定将它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种层次的学校逐步开展。一方面横向发展,让普通学校担任起普及教育的重任,另一方面要纵向发展,让专业院校舞蹈学员的年龄及文化结构更加合理,纵横结合,发挥舞蹈艺术的社会作用,完善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特别是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舞蹈教育虽没有正式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但已通过中小学的音乐、语文、体育等课堂教学活动;音乐、体育课外活动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舞蹈教育已成为塑造全面和谐健康人格的必要手段,成为艺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索镇一中校舞蹈队训练计划
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音乐教育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开展第二课堂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我校舞蹈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将形体芭蕾基础训练、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组合训练及编舞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为塑造高中生的形体美和气质美作为重要的训练部分,耐心细致地组织教学,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口传身授和主体参与相结合、示范与模仿相结合、讲解与探讨相结合,建立起“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根据学生状况安排教学计划
  舞蹈训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舞蹈有兴趣的同学,但从未接触过舞蹈,面对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就要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另一部分则是针对有舞蹈基础的同学,以前学过舞蹈的从教学上难度就要大一些。
  今年的教学重点:芭蕾形体基础训练和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针对学生现状,选择一些基础的、技术难度适中的、动作多样的组合练习,如:站立的姿态、手臂的舒展度、腰的柔软度、腿的外开度以及与呼吸的配合等组合练习,使学生身体素质、柔韧性、软开度和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控制能力等方面得到开发和提高。然后编排一些舞蹈的组合让学生们表演。
二、基本教学能力培养
首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培养教学口头表达能力。有些同学自己能将舞蹈跳好,但是当她面对别人的时候却不知如何表达才能让别人很快明白。因此做到能将意思表达的尽量口语化通俗化简单易懂适合。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锻炼手段,促进学生思考,反复实践,臻至成熟。
其次,正确地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纠正错误的动作能力的培养动作要领掌握准确,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能力。这一点对高中声学习舞蹈来说尤为重要。
三、 教材编排:因人而异,科学施教
我们学校所培训的目的是练好身段,为以后搞节目打下基础,不是上台表演的专业演员,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学,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最终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感到学习的欢乐,感到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再者也不能把舞蹈学校的专业训练模式搬到学生的舞蹈训练中来,因为学校的舞蹈课与艺术院校的专业训练无论在目的性上和程度上都差异甚大,学校主要向学生传授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的基本技能,我们必须根据教育的特点实际科学施教,因人而异,编排合适的教学内容。我的做法是内容面安排广泛些,程度不宜过深,在学生的舞蹈学习中,在有限的课时里,通过严谨合理的课程安排,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身段训练相结合,民族民间舞组合,舞蹈创作技巧等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真正完成了舞蹈教学的任务。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注重对有舞蹈天分的学生的培养,训练好舞蹈的基本功,打好扎实基础,增加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感;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和巩固基本功,加深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舞蹈方面,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和音乐艺术素养;对具有音乐才能和特长的学生,因材施教,使其充分发展。我希望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探究,不断完善舞蹈教学。为瑞中的艺术教育出一分力!
 
 
 
舞蹈活动远期规划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课程是教学实施及管理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保证。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课程建设工作要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以评促建、分级管理”的原则。要对照培养方案做好全校所有开设课程的建设规划,对各专业方向公共基础课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主干课程要重点建设;要以评估为手段,促进课程建设的系统化、科学化;进一步调动各教学单位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
  (二)课程建设工作要坚持“规划-建设-评估-选优”的原则。要首先制定近期(三年)及远期的规划,其次,按规划进行建设并实施课程建设评估。坚持从评估中选优质课程,从优质课程中选精品课程。
  第三条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能够结合教育部、有关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文件精神,将全校各专业方向公共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程建成校级优质课程,并建成若干门精品课程。
  第四条 课程建设的范围和重点
  (一)所有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均须纳入课程建设范围。
  (二)建设的重点是公共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程。
  第五条 课程建设的内容
  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结合学科的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计划的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设:
  (一)教学队伍的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通过课程建设,培育一批优秀教学骨干队伍,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应建立导师制度有计划的培养青年教师。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准确把握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通过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或时代性,体现以有效知识为主题,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三)教学(考核)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灵活运用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法,注重使用综合考察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方法。充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简授课学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材及教学条件建设。要选用优秀教材或近三年新版教材,编写符合我院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高水平自编教材,要努力建设多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教材使用应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适应本课程教学需要的网络教学平台,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外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五)课程管理。要加强课程教学队伍的管理,促进教学水平高的高级职称教师上讲台;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研究活动,提高  整体教学水平;规范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建立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成科学、现代的教学管理体系。
  

(边翠霞)




你还没有登录! 备注:(最多输入900个字,您已经输入0个字了。)